科研引领 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助力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
承接“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伊始,我校党委迅疾召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确立为广州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坚持一边实践教学、一边优化资源的方式,探索形成了需求导向培养广州农村(社区)基层干部的模式。

“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系统教研会
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基层干部量身定制教学资源,打造模块化教学内容。根据区域经济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资源的多维需求,开拓一个适合村官学员的新专业——行政管理(基层管理方向),获国家开放大学批准,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改革,首创“四模块内容”(政治素质、岗位能力、广州特色、个人修养),建立思想政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等模块,确保新专业与农村基层干部实际工作的互动对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了21门适用性强针对性高的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单一且固化的知识架构,解决随时学随时用的问题;编写了6套相关教材,解决教材地缘性问题,提升了资源针对性和适用性。

“模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立足“互联网+教育”理念,解决广州农村基层干部工学矛盾、培养规模与培养效率的难题。学校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办学优势,设置10个协同教学点,坚持就近入学与送教上门结合、坚持面授辅导与网络学习相结合、采用线下考核与网络考试平台相结合,形成一套以“6+N”为主体形式、具有“翻转课堂”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校在白云区大田村、番禺区新水坑村等17个村(社区)建成了教学实践基地、提供30多个技能及岗前培训远程课程,让学员可以时时、处处学,既保证了培养规模,又提高了培养质量,受到学员、政府高度认可,报读人数逐年递增10%以上。

“6+N”农村社区基层干部混合式培养模式导图
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创建生态学习共同体。学校注重整合电大系统、知名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的优质师资,首创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培养师资共享平台,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校外专家为辅助、以导学老师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量少质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
不同课程之间的联合交叉教学搭建了专业、开放、共享的学习新模式,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展产学研共建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形成了资深教授、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工作机制,“产学研”有效地丰富和优化了师资队伍。

农村社区基层干部生态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