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旨意:特色教学,助力头雁
经验提炼:深入社区调研招生需求,运用“四联双选”机制精准生群
立足“三个需要”导向,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特色化教学之路
坐落在老城区的海珠分校深知人口数量和结构并不利于招生,因此校领导注重加强联社、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教育层次提升,通过“四联双选”机制,即“区—职能局—街道—学校”四方联动宣传,“学员报名,街道推荐”双向选择把关,提高教育对象知晓度,精准输送后备力量强化培训成效。海珠分校在运行“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项目前带领工作队伍做足准备,先后去了海珠区民政局、海珠区农业农村局调研,邀请海珠区委组织部来学校座谈。坚持下来,招生数据得以逐年升高。

2019年12月,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座谈调研,推动“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在海珠优化升级。通过集中梳理联社、社区优秀党员、优秀党员志愿者名单,官洲街道对政治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业绩良好的党员优先安排,重点推荐。


海珠分校立足“三个需要”导向,不断完善“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激励保障机制。联合瑞宝街道石溪联社出台专项奖励方案,对联社、经济社及下属单位部门任职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员按照学历高低等级给予相应1000~5000元不等的学历补贴,对参与继续教育并取得学历的社员额外给予500~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激励政策的出台极大促进社员及联社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瑞宝街道石溪联社转型升级发展的大环境,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特色化教学之路。从2015年起,学校邀请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面向村官讲授政策、法律法规、财务知识等专题讲座,连续进行了5年,每年都安排4到5期。
学校还与昌岗街道、南华西街道连续6年共建推动免费送课进社区、进联社,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



学校用心于招生管理、用心于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出了好学不倦抓实社区党建管理的“有爱的大叔”陆志勇,国开奖学金获得者陈奇俊,广州电大优秀学生干部陈丽结几位优秀学生。



几年举办村官工程项目的体会以贯彻政策落实执行为主线,努力做到三点:一要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地推动该工程持续发展,力争再通过五年时间,实现乡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到90%以上、两委班子成员达到80%以上的目标。二要设置科学、合理、有实效的课程,扎实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继续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更多受学员欢迎、与基层治理紧密相关的课程,努力做到学员学 有所获、学有所用,切实提升村官的实战能力。三要大力宣传“羊城村官上大学”品牌,拓宽多部门补助政策,尝试将学历提升从大专延伸至本科乃至双本科学历,不断提高村官文化水平,提升综合治理能力,通过实际成果将品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