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好像总是有很多待完成事项;明明做了计划却很难执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的任务,总要等到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一刻才完成……以上这些情况你感到熟悉吗?这些行为现象可以被总结概括为一个词——“拖延”。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没有什么比没完没了地想着一项待完成的任务更令人疲惫的了。"拖延十分消耗我们的时间精力,面对拖延现象,该如何应对呢?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人们喜欢拖延呢?心理学家对此有很多的解释,比如面对一项不想做的事情时,他们会选择拖延。又或者对面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他们也会选择拖延。另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可以让他们找到一个借口:"我之所以失败不过是因为我没有尝试。"总而言之,只要心理产生了抗拒心理,就非常容易出现拖延现象。那如何应对拖延呢?以下有三个小方法可以尝试。
01 制定多个拖延计划
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佩里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拖延理论:如果你改不掉拖延,那么就积极的拖延吧!当你想拖延时,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来代替。比如说,我现在不想写作,那么就可以去打扫一下卫生或者去遛遛狗。虽然写作的事情被拖延了,但是完成了计划清单中的其他事情,仍然可以获得非常多的成就感的做法。这个方法既顺应了人们想"偷懒"的心理,又完成了事情。
02想清楚,快动手
我们之所以拖延,通常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没办法一个个认真完成。先把事情安排一个优先级,想清楚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找到目标后,把做这件事的好处写出来。一旦"想清楚"后,那么下一步就是"快动手"。重点在于"快"字,不要想能不能实现,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先做了再说。比如,你想减肥,那么想到的一瞬间,最好立刻做行动,穿上运动鞋,赶紧出去跑几步。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03 利用群体压力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进入群体会让人们的智商下降,但是,如果进入优秀的群众,那么不仅智商不会下降,反而在行动上,我们还可以获得监督与支持。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现象,又很想改变的话,可以找一个"行动派"的群体加入,利用社群的力量来鞭策自己,带动自己的快速行动。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方法,同学们都可以去尝试和验证哦,用实际行动、经验总结找到合适自己的应对拖延的方法。